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2024年度《荷塘月色》教案13篇(范文推荐)

2024年度《荷塘月色》教案13篇(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2023-11-20 11:15:02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辨认“蓊蓊郁郁”、“丰姿”、“袅娜”、“脉脉”、“棹”的读音、意义。2、了解朱自清的身份、作品,其作品的艺术特征。3、通过朗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13篇,供大家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13篇

《荷塘月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辨认“蓊蓊郁郁”、“丰姿”、“袅娜”、“脉脉”、“棹”的读音、意义。

2、了解朱自清的身份、作品,其作品的艺术特征。

3、通过朗读、背诵4-6段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品位散文语言。

4、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洁的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的《爱莲说》,其作者是——

生:周敦颐

师:对,周先生笔下的莲就是荷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看朱先生笔下的荷花荷塘又是如何的。

【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另有《你我》、《欧游杂记》等,1948年,因不食美国送来的面粉,于贫病交加中病逝。毛泽东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的散文朴实无华,感情真挚动人,如《背影》,另有一些写景抒情的散文则语言清新、淡雅、充满诗意,如《春》、《荷塘月色》。

【写作背景介绍】

文章末尾注明了写作时间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的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塔中。但他毕竟是个爱国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的黑暗,而不能安于这种“超然”。此文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荷塘月色》课后练习

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载客(zǎi)遁辞(dùn)陨星(yǔn)国殇(shāng)

B.辐射(fú)贮存(chǔ)蚩尤(chī)鹢首(yì)

C.膨胀(péng)炫目(xuàn)生吞活剥(bāo)惋惜(wǎn)

D.一瞥(piē)棒槌(chuí)良莠不齐(yǒu)缱绻(quǎn)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

B.迷迷糊糊地哼着氓歌。

C.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

D.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3、选出对下列加粗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有不确定之意,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4、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 )

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5、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当一个七岁的小孩倒在血泊中时,的巴勒斯坦人们向以色列军警投掷大量的石块。

②南陵制药厂推出的这个新药的药方,是综合了几个流传的民间秘方而来的。

③四十年后再回此地,他的记忆被激活了,许多的人和事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A.激愤衍化淡薄B.激愤演化淡泊

C.激奋衍化淡泊D.激奋演化淡薄

6、“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对这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苦的自己。

B.“另一世界”是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C.“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因美好的景象熏陶,自己也觉得超脱了许多。

D.整个句子流露出作者希望借对眼前幽雅淡静景色的欣赏,来摆脱心中苦闷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荷塘月色》选段,完成

后面题目。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题1: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泻浮洗笼B.照飘滤托

C.流升洗笼D.泻浮浸罩

小题2:对下列句子或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这些语句用叠词法描绘景物,音韵和谐,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的情意。

C.“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的手法写出荷花的动人之处。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用比喻的手法,侧面描写荷风的轻柔。

小题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

小题4:“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代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答:

小题5.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

小题6.本文描写的景物色调有什么特点?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写作时间推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原因。

小题7.“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答案:D

2、答案:A

解析:B氓歌-——眠歌C瞌睡人---渴睡人D掂着----惦着

3、答案:C

解析:这句话是作者的猜测,他觉得在这种月光下应该有另外一番样子,而不是“就会另有一番样子”,在判断是错误的。

4、答案:B

解析:B不是比喻句,就是“好像”的意思。

5、答案:A

解析:“激愤”是激动愤怒之意,原句中“七岁小孩倒在血泊中”,在巴以两边的交火里丧生,人们的反应就是“激动愤怒的”。“激奋”是激动振奋的意思,显然不符合句意。这样就排除了CD。“演化”意思是……的过程。“衍化”是演变产生变化的过程,原句中药方经过几个的变化,所以应该是“衍化”。

“淡薄”1.(云雾等)密度小:浓雾渐渐地~了。2.(味道)不浓:酒味~。3.(感情、兴趣等)不浓厚:人情~。他对象棋的兴趣逐渐~。4.(印象)因淡忘而模糊:时间隔得太久,印象非常~了。而“淡泊”指的是把名利看得很淡。从句意上可知第三句应该选“淡薄”,所以选A。

6、答案:C

解析:在荷塘月色之下,作者只是暂时的宁静,而不是真的有了超脱之感。

《荷塘月色》练习

1、加点字正确的一组是( )。

A.脉脉(mò)颤(zhàn)动乘(chéng)凉独处(chǔ)的妙处

B.酣(hān)睡参差(cēncī)袅娜(nà)蓊蓊郁(yù)郁

C.点缀(zhuì)倩(qiàn)影皱缬(xié)斑驳(bó)

D.煤屑(xiāo)羞涩(sè)踱(duó)步幽僻(yōupì)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霎时倩影稀疏没精打彩笼着轻纱

B.缈茫虚无缥缈隐隐约约嬉游无度

C.和谐櫂櫂童山纤腰束素迁延顾步

D.风致丰姿绰约不绝如缕叶嫩花初

3、加点的词语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的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的”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点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C.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的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D.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点明本文“文眼”的一项是( )。

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B.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C.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主观深化】

6、开篇揭示文眼和描述了夜游荷塘的起因之后,接下来两段是如何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的?

答:

7、分别用不超过10字的短语概括第二部分三段的大意。

答:

8、课文写忆采莲旧俗表现了作者思想感情怎样的变化?

答:

9、文中运用了很多比喻和拟人手法,增强了表现力。试说说下边几例的巧妙之处。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答:

10、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和叠词,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试就下边几例作一些说明。

①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②(黑影和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③悄悄地披了大衫轻轻地推门进去

④路上阴森森的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⑤田田的叶子一粒粒的明珠

⑥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答: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由内而外】

〖甲〗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11、第1段中作者沿着荷塘,注意到哪些有特征的景物?

答:。

12、第2段中的“这一片天地”、“另一个世界”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答:。

13、第2段末尾说“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中哪一个词可与作者心中的“妙处”相对应?

答:。

14、上段中所说对的“妙处”具体指什么思想内容?

答:

《荷塘月色》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难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设想一:每个著名学府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北京大学里有风景优美的燕园,其中的未名湖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乾隆赐予和珅,后划入北大校园,钱穆为其更名为未名湖)。清华大学是一所偏理科性质的学府,校园建设较北大而言似乎缺少浪漫气息。但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池塘总是有许多人慕名前去观赏,这仅仅是因为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

设想二:(故事引出作者)月夜有无蝉声?

《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

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这才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公开作答。从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写文章是极其认真负责,绝不含糊的。

朱自清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个更深的教训,他在作答的文章中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儿是个有趣的例子。”朱自清这一段话意味深长,它告诉我们轻率的推论会使人们误把成见认作真理,妨碍我们获得新的经验,接受新的知识,这个体会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月夜”有无“蝉声”的讨论本身了。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 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塘月色》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整体感知

1、解题:荷塘月色

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荷塘与月色两者呈并列交叉关系,作者既写月色下的荷塘,又写荷塘上的月色。

2、学生默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3、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4、理清全文结构。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

第二部分,(2—6 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第三部分,(7-10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5、找出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找出作者的行踪以及心情变化)

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呈圆形结构。从感情上看,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出门寻求宁静,获得片刻宁静,最后走出宁静,同样呈圆形结构。两个圆形结构既是本文的线索,作者的行踪是明线,内心的情感变化是暗线。明暗线交织,情与景融为一体。

四、精析课文

(一)讲读第一部分

1、朗读。

2、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二)讲读第二部分

1、提问:这一部分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

教师归纳: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 2 段)——荷塘(第 4 段)——月色(第 5 段)——荷塘周围的树(第 6 段)

漫步——思索(线索)

2、讲读第 2段

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

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

《荷塘月色》教案篇3

教学重点:

1、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课文2-6小节

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1、 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

树 (蓊翁郁郁)

月光(淡淡的)

“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写月光虽然是“淡淡的”,但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 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写了月下荷塘

静态: 叶:田田、亭亭

花:零星点缀

微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

风 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 形象

过 如明珠--洁白

处 如星星--绿叶白花 色彩

如美人--纤尘不染

动态: 花:花香,如歌声

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

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正面:以流水作比

(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

(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4、讨论第6节

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 节)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

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5、小结

无边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获得了喜悦,但处于喜悦之中却时而受到忧愁的牵制,即使遥想“热闹”、“风流”的采莲盛况,也只得片刻欢欣,最终摆脱不了那满怀的愁绪。作者所写的景物淡雅、朦胧,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也是如此。从文章风格看,委婉掩抑,没有悲喜的大起大落;从作者的个性看,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喜悦与忧愁,都是淡淡的。在写法上很好地做到了情与景的交融。

板书:

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

作者的感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三、学生再读课文2-6小节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1、 比喻和拟人(结合课后练习三)

例如:

⑴。第4小节写静态荷花的三个比喻

效果:这一比喻与作者的心境、期盼、追求相吻合,营造出一种纯美的非现实的境界。

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效果:用流水喻月光,一个“泻”字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荷叶荷花“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⑶。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效果:拟人的写法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写出荷花的神韵。

小结: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2、 通感的运用(结合课后练习二)

教师向学生介绍通感修辞: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愉快的笑声……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滨仲夏夜》)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两个通感句,体会其表达效果(见课后练习)

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另人情动神摇。

3、动词和叠词的使用(结合课后练习四)

小结:动词使用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叠词运用的效果:

(1)传神描摹出眼前之景:情态美,色彩美;

(2)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3)深入细致地表现了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

1、归纳字词

2、背诵4-6小节

《荷塘月色》教案篇4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自读感知

(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2.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

(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3.探究阅读

(1)结合初中时所学过的朱自清所写的散文《春》,自由讨论:《春》与《荷塘月色》,比较喜欢哪一篇?

(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

点拨:绘画美。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语言鉴赏:

(1)朗读第4、5、6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镜头的?

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 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

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师生共同探讨:整个画面景色素淡静谧和谐,有一种朦胧之美,明确是借景抒情,“宁静”之外境,显“颇不宁静”之内心;受用“宁静”之喜悦,向往自由之人生。

教师明确: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带给人多重的审美感受。一是“通感”,二是“比拟”,三是叠音词,并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向学生说明。

(3)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充分体会文辞的优美。

2.文学层面鉴赏

让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描写荷花的名句,联系古代文人如李白、周敦颐、杨万里等人的咏荷诗文,明确荷花在文人笔下一直是高洁人格的象征,体会作者笔下荷花寄寓之意,体会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

三、探究:

1、交流活动:根据你的理解为荷塘月色的画面配上适合情境的乐曲,并且轮流上台配乐朗诵4、5、6节,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课外拓展阅读:阅读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与《荷塘月色》作比较,并写出比较心得,分小组进行交流。

《荷塘月色》教案篇5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情趣。

预习学案

1、请多遍通读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关写作背景

3、字音辨识

探究学案

导入: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

有人说文中写了很多东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与一方荷塘不断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儿,有家乡。

前节课我们一起预习了课文,我希望大家将探究题的第一题课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

一、脉络梳理

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达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梳理分别概括地写在下列表中。

我与妻儿(1)我与曲径(2.3)我与荷塘和月色(4.5)

我与妻儿(10)我与家乡(7-9)我与荷塘四周(6)

梳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

“我与荷塘月色”是公认最美的段落,没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语言,只有进入画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第四段请同学们读一下,进入画境(生读)同学们的概括是否准确?我们一起再来学习。

下面老师对四段做了些修改,请注意老师打横线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变化?

二、感受语言之美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美丽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顺序)。微风过处,送来阵阵(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静静的(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分析:

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叠字的运用(板书),展现了月下荷塘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主板书)之美,此时的作者心情还依然颇不宁静吗?与世界的关系是对抗还是融合呢?

下面老师为你们读下第五段,同学们思考下,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是怎样描绘它的呢?你最欣赏哪一处?注意画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师展示四处,第五处学生可以自己发挥选择)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淌(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飘(浮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印(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5、自选

分析:

再来看“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后黑板上与前副黑板)因为融合,我们的文章表现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为对抗,也就有了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的乐景衬哀情。他对抗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绪不宁,是家事?是国事?(结合背景,蒋介石叛变革命,百姓处在白色恐怖中,作为爱国民主战士,他是非常苦闷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寻求解脱),当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了,心灵得到了极度自由的舒展,进入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这种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暂的,作为一个誓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始终是他不能抛弃的情怀。所以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就是“颇不宁静”。

小结: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洁,纯真的品质(板书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荷塘月色》教案篇6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1))

现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的荷塘,使我们想起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起宋朝文学家周敦颐笔下的“爱莲”,想起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朴实无华的风姿,还有那顺乎自然的美姿。白天的荷塘如此优美,夜晚的荷塘,在柔柔的月光下是否更美呢?

(出示幻灯片(2))

说来奇怪,不同的事物投射到不同人的心里,会反映出不同的形象。马致远曾叹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以如此萧索、凄绝的笔触来描写秋。而刘禹锡却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无独有偶,陆游曾很狠地道“恶竹当须斩万竿”,而郑板桥却用一生一世的热情以诗以画来歌颂竹。这正是因为艺术家笔下的一事一物都打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的脚步,去欣赏荷塘美景,去追问作者的情怀。

二、 点明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3))

上课之前,咱们有必要先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三、 介绍作者朱自清生平及写作背景

说起朱自清,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学过他的《春》、《背影》。请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朱自清。

(学生讲述作者生平)(出示幻灯片(4))

我们知道,要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有必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学生讲述时代背景)

四、 探究作者的情感路线

写作背景往往支配着作者的情感,在大革命失败后,作为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的朱自清一直徘徊在投身革命与为了家人而暂且超然的矛盾之中。因而,文章的开篇就点明了“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打下了情感的基调。(出示幻灯片(5))让学生来分析作者的情感路线。

在明确作者的情感的基础上,让我们细细地去欣赏去品味那荷塘那月色。

(学生找出描写“月色中的荷塘”及“荷塘中的月色”相应的段落。)

五、 重点分析第(4)(5)节

1、(出示幻灯片(6)(7))

2、思考:作者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请学生来描述通过想象看到的画面。

4、根据课文,回答思考题。(采取组间竞争法)

5、语言的品味

(1)叠词的运用及作用

A、 有实观效应,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形象

B、 富有音律美,读来朗朗上口

(2)关键词的品味(组间竞争,教师总结)

点缀:与“零星”相照应,写出花与叶子的和谐美。可谓是“万绿丛中一点白”

袅娜:形容女子体态柔美的样子,实指荷花的盛开状。赋予人的美感。

羞涩:指含苞欲放的荷花,使我们想起徐志摩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泻:与喻体“流水”相呼应,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进而还有一种对浓浓的奶白色的月光的质感。

浮:反映了水气与月色的交织,雾的轻柔,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征。

洗:月光下的荷花、荷叶蒙上了一层薄薄的晴朗的乳白色,增添了美感。(可用蛋清,荔枝的绡来比较引导想象联想)

6、鉴赏

(1) 音律美(叠词)

(2) 措辞美

(3) 修辞美(比喻、拟人、对比、通感)

(4) 画面美(淡雅、朦胧、幽美)

六、 忆江南

1、 学生朗读该诗

2、 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摆脱黑暗现实和置身宁静祥和的生活的向往。其实,文章的结构就像一个圆圆的荷塘。从家里出去,又回到家里。与其说这是一篇美文,还毋宁说是朱先生的一次美丽的梦游。梦里的荷塘再美也必然要回到现实之中。

月色是淡淡的。荷塘的美景是淡淡的。哀愁是淡淡的。喜悦也是淡淡的。淡雅、朦胧、幽美的荷塘,正是作者的情感的投影,这样,景与情就形成了和谐的完美的统一。

七、 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一篇美文往往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准确、形象、生动。我们在理解上,必须做到与语境相结合,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充分运用以前学过的置换法、比较法、删除法、添加法。

《荷塘月色》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1、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 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

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二)板书课题:

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三)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四)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五)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           ‖               ‖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仍是淡淡的哀愁

(六)语句赏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 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荷塘月色》教案篇8

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3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单元导读

同学们,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现当代诗歌,对其有了整体把握,知道诗歌是感情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从毛泽东与徐志摩的诗中我们似乎看出了一个是豪放,一个事婉约。诗歌所表达的是作者瞬间的感情,具有跳跃性,要我们用想象与联想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咱们这单元要学习现当代散文,散文是作者生活中的琐碎见闻和点滴情感,有人说阅读散文就好像我们同作者一同散步。

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30页,大家用一两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单元导读。

散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咱们这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抒情散文。

大家用笔记下本单元的学习方法:

1、 通过品味语言来感知作品中的物象,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加强艺术手法的赏析和文章借景抒情的特点。

3、 多诵读。

二、 课文导入

师:大家有没有看见过荷塘?能不能联想到有关描写荷塘或荷花的诗文?

明确: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鲜艳夺目,美不胜收的画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写出了荷花那种自然的清纯美丽)

师:月亮呢,大家喜不喜欢?说说有关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文。

明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勾起了人的思乡之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独自饮酒的寂寞与空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中的夜晚,有明月青松,流泉青石,闲静幽美,恬淡宜人。)

那么大家见过荷塘月色没有?那么让我们走近朱自清,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荷塘月色。

三、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他是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着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时任清华教授,文章的第一句说“这几天颇不宁静”不宁静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永远是个谜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可以阅读和掌握这篇文章之后,做进一步的探讨。

四、整体把握

1、课文朗读

(1) 师:一个人心里不宁静或者说很烦,他会做什么?

明确:对,一个人不宁静,他就要想办法发泄,得到解脱

师:作者在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们现在就把自己当成不宁静的作者来熟悉一下课文。先由老师开头读文章的第1、2、3自然段,其余部分我想找同学朗读。大家然后概括一下每段的段意。

(2)纠正字词

乘凉 屑路 蓊蓊郁郁 踱着 点缀 袅娜 霎时 脉脉 酣眠

峭楞楞 梵婀玲 媛女 纤腰 沾裳 敛裾

(3)段落大意: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蹁回家门。

(4)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音、语调、语速。

五、情感把握

1、情感变化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 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2、文章感情的基调: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六、作业

熟读课文,找出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 作业抽查

二、 课文分析

1、 第一自然段:

文章的第一句话是文章的文眼(祈祷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

明确: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润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是萦绕砸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第二自然段:

(1)这个自然段主要写去荷塘的小路,那这条小路有什么特点?

明确:幽僻是主要特点,多树且是蓊蓊郁郁,这样就更显幽深僻静。

(如果把“幽僻”换成“幽静”好不好?)

(2)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小路” 很美,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通过白天和夜晚,及没月光和今天月光的淡相比较的。

3、第三自然段

(1)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到的具体内容?

明确:“像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环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作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4、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写了那些景物?

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广度,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媚情态。

荷波:密密的,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 拟人)

(2)叠词:

叠词不仅增强了物态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富于音乐美。(联系《再别康桥》)

(3)比喻,拟人的分析。

(4)通感的分析

什么是通感?顾名思义就是使人的各个感觉器官相同。也就是说,通感就是运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觉上,凭借感受的相通,使原来不可名状的、难以言传的感受,具体生动的表现出来,收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此句将人的嗅觉转移为听觉,荷香如歌,若断若续,若有若无,不但形神兼备,而且新颖独特,收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生活中的例子:声音很粗、声音很甜、红杏枝头春意闹。

(5)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

明确:宁静,寄予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6)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5、第五自然段:荷塘上的月色

(1)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明确: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约会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照)太直白,淡而无味。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静写静景,以“轻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升)升空而去,动静太大,不合情境。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罩)显得过于密实,厚重。

洗:突出月光柔和。“泡”太生硬。(泡)太生硬。

落下:表沉重,突出了“黑影”的质感。(映出)太普通。

画:如同一位画师在作画。(印)

奏:同上。

(2)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会不会不协调?

明确: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烫伤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的更为精妙,一个“画”字用的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月光与黑影同时存在,是和谐的。另一方面体现出了作者情感的复杂性。

(3)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于名曲得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4)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朦胧,和谐,给予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5)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6、第六自然段:荷塘四周

(1)为什么要写四周?

明确:突出荷塘周围环境的“静”。

(2)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

明确:即由蝉声蛙声来衬托静谧的月夜,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作者的心情,其实蝉声与蛙声一直就有,只是作者现在才听到,说明作者短暂地沉浸在荷塘的美景中,现在又回到淡淡地哀愁中了。达到以动衬静的效果。

(3)齐声朗读4、5、6自然段。

三、作业:背诵4、5、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抽查3位同学分别背诵4、5、6自然段

集体背诵

二、课文讲解

1、学生快速浏览7—10自然段。

2、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

明确: 《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说明作者的态度——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写采莲女则为的是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将思绪拉回到现实。

总之,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三、 文章艺术分析(先提问学生文章的特点)

1、 情景交融

(1) 景物描写。

标题“荷塘月色”规定了作品的全境,既荷塘是月供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一规定体现了塘中风物的总体特征。

文章通过景物描写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也颇具特色。在荷塘上,月光是“淡淡的、静静的”,云也是淡淡的,荷香、叶子、花的总体特点都是朦胧的,这正与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这种心境合拍,表现出作者忧郁、哀伤的心情。

景物描写的艺术水平:

A、通过绘形绘影绘声绘色的细致描写,传达出对荷塘景色的视听感受。例如,描绘荷花“袅娜的开着”和“羞涩的打着朵儿”,写出了荷花盛开于待放的两种美妙形态。

B、所见与想象相结合,扩大了描写的范围,适应了抒情的需要。例如对荷波的描写。

C、动静结合的描写。如“像亭亭舞女的裙”,“如刚出浴的美人”。

(2)情感的抒发

找一位同学回答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来突出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3)情景交融

景语既情语文章对景物的描写,不仅仅只是描写,还有作者的感情。例如通过蝉声的热闹来衬托出自己的哀愁。

2、 语言的咀嚼

(1) 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词语,创造生动的意境。

A、动词的选用。具体表现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又如第三段“背着手踱着”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接近,“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又能表现作者心情,这与作者的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

B、形容词的选用。“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中把“幽僻”换成“幽静”好不好?

(2)善用叠词

A、 “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B、“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C、“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

D、“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

E、“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F、“(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G、“荷塘的四周,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3、善用比喻、拟人、通感修辞手法,是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A、如“袅娜的开着的”、“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刚出浴的美人”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荷花形神兼备。

B、通感手法的运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一到另一感官上,使难以言传的感受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C、结合课后练习二讲解。

四、学生自由阅读。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

《荷塘月色》教案篇9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全文结构,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认识通感到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案】

(一)、学法指导

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预习内容

1、走近作者

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时代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3、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袅娜()

踱步()霎时()

弥望()斑驳()

渺茫()点缀()

(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弥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袅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脉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斑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丰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读思考

(1)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第一课时

一、课前检查

1、在下列词语的括号内注音

A.参()差()差()别

参()见差()劲人参()

差()遣

B.脉脉()的流水山脉()

脉()搏

2、给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有袅娜()地开着的

①nà②nuó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①zhàn②chàn

C.这是独处()的妙处()

①chù②chǔ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①mò②mài

3、作者写荷塘月色的高明之处是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来写。荷塘的景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主要抓住荷叶和荷花的形:__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__,香:___________,写月色,主要抓住光:______________,影:________

__________。

课文分析

1、你能说说作者的感情脉络吗?先请在文章中找出写作者内心思绪的语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朗读全文,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的第四段的写景很有特色,你能具体说说吗?(从描绘的对象、写景顺序、用的修辞等角度考虑)

①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1)景物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景物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景物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景物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呢?请你结合具体句子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句子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这一段作者有没有提到月?有没有描写月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的第五段的写景和第四段的写景有什么不同吗?

①这一幅画跟上一幅画比较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给我们描绘出月色之美的?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驱遣想象,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不在文字概念上做游戏(叶圣陶语)”,细细咀嚼,把好滋味辨出来。然后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有关语句,并作出分析、欣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段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以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动词: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几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3、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4、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鉴赏修辞: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体会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的妙处。

1、比喻句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2.拟人句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3、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一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案】

达标训练

一、填空题

朱自清,原名________,字佩弦,号秋实,他的长诗是________,诗集是________,第一本散文集是________。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如:

、等。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脉脉(mò)颤动(zhàn)

乘凉(chéng)独处(chǔ)的妙处(chù)

B.酣睡(hān)参差(cī)

袅娜(nuó)蓊蓊郁郁(wěng)

C.点缀(zhuì)倩影(qiàn)

皱缬(xié)梵婀玲(fán)

D.惦着(diàn)羞涩(sè)

宛然(wǎn)踱着步(dù)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情态、样子)

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5.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

6.对文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三、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莲花自古以来,一向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实,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

然而,说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粮”,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

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清影娇绮;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碗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周敦颐所写的《》。

2.下列词或句子打上引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①“君子花”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救济粮”

A.①引用②强调③具有特殊含义

B.①强调②强调③引用

C.①强调②引用③具有特殊含义

D.①表示专用名词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义

3.由“莲花”联想到朱自清先生,这属于()

A.因果联想B.相关联想

C.相似联想D.对比联想

4.“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这是句式。请改写成陈述句。

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田田”意指,“袅娜”意指。

【答案】荷叶相连的样子荷花柔美的样子

2、“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的相似点是

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比喻句各侧重写什么?

4、给这段文字拟定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

(1)月光如流水一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子和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这里是打了个比方,那么“酣眠”在文中指什么?“小睡”又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可否如下颠倒?为什么?

斑驳的参差的黑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疏的杨柳的弯弯的倩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改为“印”好不好?为什么?

5、“光与影”怎么与“名曲”相通起来?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丰姿”意为

________________;“大意”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采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是

3、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两个“热闹”意思是否相同?为何用“他们”而不用“它们”?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黄、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连那些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以为,这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

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单独的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这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的、成熟了的花蕾。

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充沛,不遗余力。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慵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等到秋霜肃杀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呵!

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

1、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七自然段中,作者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请回答:

(1)“科学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平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友爱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结尾说,“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这个“有益的启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边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标题《生机勃勃的太阳花》中的“生机勃勃”是对整体太阳花而言,是对太阳花世界、太阳花事业的赞颂,并不是对单独的太阳花的赞美。

B.文中加点的两个“闪”字都包含着行动迅速的意思,而且都有很强的表现力。第一段中的“闪”生动地描写了太阳花闪光的美好形象,第六段中的“闪”贴切地表现了太阳花甘心让位给新生者的高尚精神。

C.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是对自己“起初”关于太阳花的片面认识进行了肯定的阐释,意在赞扬太阳花炎炎烈日下仍能保持其勃勃生机。

D.文中对单独的太阳花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它生命短促的伤感情绪,但借此却说明个体生命只有溶于集体,才能体现生存的价值。

E.文中加线的一段文字,运用拟人、衬托、排比等修辞手法,赞美暴烈阳光下的太阳花。

F.本文通过对太阳花从开到谢乃至孕育后代的全过程的描写,歌颂了太阳花热爱自己短暂的生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走进高考

语言运用题

1.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举世闻名、被堪称是古今建筑行业典范的巴黎歌剧院是在拿破仑三世时举办的建造歌剧院设计竞赛中一举夺魁的年仅35岁的夏尔·加尼耶历时13年,经受众多磨难并倾注了极大心血而设计建成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四个关键词提取下面这段话的主要信息。当药物作用于细菌时,细菌会自卫、防御、反击,最后的结果就是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也就是产生了耐药性。如果我们滥用抗生素,那么有一天,环境中存在的致病菌有可能都是耐药的,人体感染的都是耐药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新药开发的速度,结果是人类将重新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比如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很多年前结核杆菌对抗生素很敏感,结核病控制得非常好,但是,现在耐药的结核菌多了,治疗起来非常棘手,这不但引起人体死亡率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治疗成本,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荷塘月色》教案篇10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也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名篇。根据本单元学习重点揣摩语言,那么教学本文,应从感受景物的特点入手,来把握作者的感情,进而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品味语言时先让学生充分地尽情地朗读,感受和理解语言之美,然后要求每人选择一段或一两个句子评点,老师适当给以点拨和引导。引入《杨义评〈荷塘月色〉》和《余光中评〈荷塘月色〉》两篇观点相左的文章,让学生交流讨论。课后以我对《荷塘月色》语言风格的看法为题写一篇短评。

[得意之笔]

1.作者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借荷月言己志。在作者的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该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之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瑕!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独到的艺术魅力)

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比喻形象生动,形神兼备,不仅写出了荷花的形态美,而且化静为动赋予了荷叶勃勃生机,展现了荷叶少女般的纤柔娇美、绰约丰姿。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一句暗喻高妙,逼真地写出了月色的迷蒙暗淡,显示作者渐露忧烦伤感之情。描摹物态,信手拈来自然成文,毫无斧凿之痕,非大家不能为也。

(用词设喻之妙,需要品味,更需要联想)

3.(1)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都写到了月光,借月光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思。下面四句都描写了月光,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l.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l.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l.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象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l.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2)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

l.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l.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l.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l.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题目,有助于能力的迁移)

[思想感片]

朱自清中国知识分子自画像

月夜下,荷塘边,一位教书先生模样的人,在不停地徘徊,他偶尔驻足望一眼点点荷花,随即又陷入了沉思。此时月色迷离,夜阑人寂,蝉声和蛙声不时传来,撩拨得人心烦意乱。

每每读《荷塘月色》,就想见了这种情景,不禁暗自揣摩朱自清先生的模样,那一定是一位清秀文弱心细多感的人。及至看到先生的肖像,果如其然,古人曰文如其人,信也夫!

先生的形象无疑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欲了解中国的知识分子,先生无疑是最好的样本。

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多难。

先生才华横溢,著作等身,但穷困潦倒一生,虽与身处乱世有关,却足以说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多蹇。历代统治者都是五大郎开店,对知识分子既嫉妒又惧怕,再者是轻视,斥之为书呆子,迂腐可笑不谙世事。他们官场上不会阿谀奉承左右逢源,故得不到上司赏识;商场上不会投机倒把坑蒙拐骗,故发不了横财。清苦寂寞,注定是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精神翱翔在科学和理性的高空,而身子却深陷于龌龊的大地上,灵肉分离苦不堪言。做中国的知识分子,何其不幸哉!

中国的知识分子最清高。

先生作此文时是清华的教授,但日子据说过得很拮据,然而先生人穷志不短,而且历久弥坚,情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面粉,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宁折不弯的骨气和正气。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士可杀而不可辱,头可断而魂不死。这种特立独行高傲无羁的人格,最大地显示了生命的高贵和尊严。伯夷不食周粟,有人视之为傻瓜,但千百年来人们还是把他做为义的化身歌而颂之。朱自清做的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有人以此非议之,但事实已经证明,现在的中国最缺乏的正是这样的人。

中国的知识分子最爱国。

先生教务繁重,兼有家事拖累,经常是身心俱瘁自顾不暇,但他仍密切关注时局发展并为此寝食不安,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可贵的爱国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知识分子尤甚。这种爱国情感,仿佛与生俱来至死不悔。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关头,挺身而出奔走呼号的是他们;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时候,不甘现状居安思危的是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古一脉相传。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天下为己任,真正是中国各阶层中最杰出最优秀的一群人。

中国知识分子,可怜!可敬!可爱!

[一孔之见]

(1)《荷塘月色》整篇文章设喻达14次之多,除少数堪称佳构外,大多均不足称道,如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平淡无奇,了无新意,比作刚出浴美人,又有些庸俗不堪,使人想入非非;把荷香比作歌声,把月影比作名曲,更是牵强附会匪夷所思,世人多以通感视之,认为神奇之至,未免有些夸张。

(2)《采莲赋》和《西洲曲》引入文中,究竟有何指向,令人无从把握。作者饱受国事家事之忧,意欲寻一别样天地,以求解脱,解脱不成,便借诗抒怀,这可以理解,可诗中明明表现的是少男少女引逗嬉戏缠绵悱恻的恋情(《采莲赋》)、女子对心上人的表白和思念(《西洲曲》),莫非朱先生于情感生活上有难言之隐?联系1927年的社会大背景,又不能这样理解。前后矛盾,白璧有瑕,实在遗憾。

《荷塘月色》教案篇11

1、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多角度描写,以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3、掌握散文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叠字、比喻、拟人、通感等)

【重点】

第4、5自然段寓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

作品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手段、方法】

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反刍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山──(学生读),水──,太阳的脸──这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很美。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名作──《荷塘月色》

二、作家作品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名作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

三、请找出本文最美的段落这是根据学生的思维走势而定

四、多媒体显示第四段部分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在划线处设置热字,边讲边打开画面。)

1、问写了什么景?怎么写的?

2、重点让学生体会田田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的意境。

多媒体板书本段写景的顺序:

荷叶:荷叶田田似舞裙上静此处用情

整体、特写荷花:荷花袅娜犹含羞境法,精

荷香:荷香微微令人醉选画面让

荷波:涌动荷波脉脉情下动生沉浸其

3、小结:本段既有全景又有特写,多角度描绘较全面、具体的体会。

4、品味此处用反刍法,像牛吃草后倒嚼一样回过头来细细体会。

⑴ 品其形,形中有韵:

舞女的裙(舒展生动)田田(平面状)。

(个体)袅娜地开(优美传情)。

(群体)层层(立体状)。

羞涩地朵(含蓄出韵)肩并肩(精神状)。

⑵ 品其色,色中显雅──视觉美

色彩美:凝碧、白(素淡、雅致)。

光泽美:明珠、星星(闪烁、光亮)。

⑶ 品其文,文中抒情──听觉美:

叠音词的广泛使用: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粒粒星星缕缕密密脉脉。

这样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选取不同风格音乐各一段,让学生判断哪段最适合配本段文字。

(此为开放式教学,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联系其它艺术,立体感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讲析第五段

1、齐读本段。

2、问这段写了什么?

明确:是通过荷叶荷花等来写月光、月影、月色。

3、问:这段怎么写的?

⑴ 也用比喻、通感:

①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②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③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⑵ 更多地使用了形象、准确、生动的动词。

泻:流动美此处用对比法激发

浮:轻柔美学生求知欲,训练

笼:朦胧美其比较思维的能力

画:静态美检验理解的准确度

4、问:这里写的是什么样的月光,与唐诗《春江花月夜》中表现的月光是否一致?(多媒体显示《春江花月夜》中有关的诗句)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流曲折地绕过长满花草的原野,月光照在鲜花树木上,好像落了一层霜霰一样发的,这如霜的月光从空中流下来,人们却感觉不到它的飘飞,落在江中洲上的白沙上,只是使沙更白,而看不见沙的踪影,江天一色,净得连一丝尘埃都没有,空旷的天宇只有一轮明月喷洒着清辉。)

明确:这里的月光是朦胧的。《春江花月夜》的月光是皎洁、明亮的。

六、小结第四、五两段

这两段描写的是素淡、朦胧、幽静的荷塘上的月色,月光下的荷塘。

这里已完全体现了本课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设计思路,也由赏文深入到

七、引出对前三段和后两段的讲析体情

1、问:作者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地方来?

明确: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连作者想排遣这不宁静就想起了幽美的荷塘。

(板书作者行踪:家──散步──荷塘)

2、问:在如此幽静美妙之处,作者心情是否有所改变?

明确:

⑴ 有:心不宁静──淡喜反映对现实的不满。

⑵ 无:境太宁静──衬托淡忧不能逃避现实。

3、采莲的事体现作者什么愿望?

明确:体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板书总结全文脉络

荷塘月色

(素淡、朦胧、幽静)

淡喜:散步(暂时摆脱)忆江南(向往美好生活)

九、练习

多媒体显示:

浓化学习的鉴赏性

鉴赏月下的荷塘一段的比喻句,做对联练习:

1、荷叶如碧玉铺满塘青翠,月光。

2、微风送荷香,若有若无,时断时续。

3、月下观花,似星缀碧空别有一种情;雾中赏叶。

4、似睡灯光林间现,现出胸间之忧愁,忧愁是我心。

十、欣赏多媒体播放的配乐朗诵《荷塘月色》,进一步体会本文的意境

《荷塘月色》教案篇1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自读感知

(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2.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

(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3.探究阅读

(1)结合初中时所学过的朱自清所写的散文《春》,自由讨论:《春》与《荷塘月色》,比较喜欢哪一篇?

(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图,提问:请两位学生谈他们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师引入:我们学习散文重在鉴赏品味语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文称为“白话美术文”,这体现了他散文的什么特点?

点拨:绘画美。第4、5、6节体现了这个特点。现在我们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笔看作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给荷塘拍照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语言鉴赏:

(1)朗读第4、5、6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镜头的?

第4节:远→近,上→下,静→动; 第5节:上→下,正面→侧面;

第6节:外→内,远→近→远。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这三段文字,发挥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叶圣陶语),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欣赏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谈。

师生共同探讨:整个画面景色素淡静谧和谐,有一种朦胧之美,明确是借景抒情,“宁静”之外境,显“颇不宁静”之内心;受用“宁静”之喜悦,向往自由之人生。

教师明确: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带给人多重的审美感受。一是“通感”,二是“比拟”,三是叠音词,并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向学生说明。

(3)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充分体会文辞的优美。

2.文学层面鉴赏

让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描写荷花的名句,联系古代文人如李白、周敦颐、杨万里等人的咏荷诗文,明确荷花在文人笔下一直是高洁人格的象征,体会作者笔下荷花寄寓之意,体会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

三、探究:

1、交流活动:根据你的理解为荷塘月色的画面配上适合情境的乐曲,并且轮流上台配乐朗诵4、5、6节,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课外拓展阅读:阅读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与《荷塘月色》作比较,并写出比较心得,分小组进行交流。

《荷塘月色》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话题探讨法、鉴赏法

  注意要点: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课件1)

同学们,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课件2)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的脚步,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课件3)打出题目《荷塘月色》。

三、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

教师:优美的诵读让人陶醉,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听本文的配乐朗诵,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

边读边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

2、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课件放配乐诵读。(课件4)

四、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

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五、师生互动,赏析4、5、6自然段。

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他眼中的荷塘夜景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来与他共同分享!

(一)、我们分成两组,第1组同学朗读第4段,第2组同学注意:

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为什么喜欢。(课件5)

1、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大力鼓励多答,暂时不作评价)

2、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课件6展示改动后的文字)我们来读一读。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课件6)

学生朗读。问:感觉怎么样啊?(学生:不好)

教师分析:

曲曲折折、田田——叠词,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课件7)

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饱满的荷花柔美姿态(课件8)

羞涩——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的娇羞。(课件9)

明珠——晶莹剔透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课件10)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冰清玉洁(课件11)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

闪电——突出快速

脉脉——饱含深情,极富人性之美

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本段。学生朗读。(课件12)

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丰富啊,古人有读《汉书》来下酒,今天我们是品“荷塘月色”来纯净我们的心灵!

2、两组交换,赏析5、6段。(课件13、14)

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

第5、6段:

重点1:“泻”——一个“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课件15)

重点2: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课件16)

重点3:“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课件17)

重点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课件18)

教师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打出课件19)

画面——美丽

气氛——宁静

格调——雅致

六、简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情景交融。

问题5:荷塘月色如此迷人,但朱自清回到家中时,是不是完全摆脱了心灵的苦闷了呢?

学生回答:没有。(如学生回答找到了,就引导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

问题6:从后文的哪些抒情语句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

1、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打出课件20)

家———小路—————荷塘————家

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没有—无福消受

教师补充小结: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七、知人论世,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美好情怀。

教师: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要了解这一点,就必须“知人论世”,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性格气质!我们来看一看本文的时代背景。(课件21、22)

1、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2、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教师小结:很明显,时代的风云变幻在朱自清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面对黑暗现实,作者看不到希望前途,因而迷茫惆怅!朱自清虽然选择了暂时的逃避,但至少他是爱国的,关注现实的,正直的!体现了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20年后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塑成了万人景仰的人格丰碑!(课件23)

教师总结全文:同学们,“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接过中国知识分子这面爱国的大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新的乐章!

推荐访问:荷塘 月色 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范例 荷塘月色教案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中职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美术

版权所有:益聚范文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5462号-1